精准到3分钟以内的分时段预约挂号、线上“下单”线下护理服务、跨院调阅检查报告和影像胶片……8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智慧医院”67家,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就诊服务,并创新服务模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01
分时段预约挂号精准到每3分钟
节约患者时间
“我昨晚在微信上预约了今天下午2点51分—53分的普内科的号,今天按时来就行了。”30日下午2点40分左右,38岁的秦颖颖带着儿子来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礼嘉院区,在签到机上扫码签到后,屏幕显示就诊序号是第18号。她不用再去挂号窗口取号,而是在候诊区候诊。
“预约挂号很方便,不用再一大早到医院排长队了。”秦颖颖说。
预约诊疗正是“智慧医院”带给群众的便利之一。据市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叶自然介绍,从2018年起,我市率先在全国开展“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智慧医院”具备方便快捷的预约诊疗、智能导诊、候诊提醒、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远程医疗等便民服务。
仅以预约诊疗为例,目前,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微信预约挂号可以精确到每3分钟,重医附二院分时微信预约挂号可以精确到每5分钟,市妇幼保健院微信预约挂号可以精确到15分钟。从预约挂号到就诊取药,部分医院的看病人均时间最高可缩短40分钟左右。
02
线上下单线下护理
探索护理服务新模式
如何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部分“智慧医院”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护理服务供给。以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为例,该院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出院患者、罹患疾病或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
▲8月29日,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正在处理病人预约。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周老师,我是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的护士,上门为您进行产褥期护理。”8月29日上午11点,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产科护士严菊按照约定时间来到34岁的产妇周末家中。
“我才生了宝宝几天,不方便出门,所以提前一天预约了上门护理。”周末说。
▲8月29日,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中心,接到病人预约的护士前往患者家中。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记者看到,产褥期护理项目的收费标准是188.5元,项目包括伤口护理指导、盆底肌功能训练、乳腺疏通等等。
“除了产褥期护理,我们还提供上门尿管护理、PICC/CVC维护、引流管护理、造口护理等多项护理服务。”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护理部主任邓佳林说,这些服务由该院注册护士在休息时间自愿“接单”,部分服务项目要求护士具备相应资质,如PICC维护、输液港维护、造口护理、伤口护理等。“接单”护士在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前,先要电话评估该患者是否适合上门护理,上门后还要对患者情况和有关环境进行再次评估,在保障医疗安全和服务效果的情况下给予护理服务。
▲8月29日,江津区滨江路,护士来到预约患者家中开展服务。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据了解,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则升级改造了智慧病区,智慧化的床头屏、智能化的病区呼叫系统、智能输液监测系统、智能生命体征采集系统等,提升了护理质量及效率。
02
医学影像检查“上云端”
医生可跨院调阅
“你上周在长寿区中医院照过CT,这次就不用照了。”8月29日,长寿区人民医院,经过患者张方珍授权后,该院胸心外科副主任张正富直接在电脑上跨院调出了该患者的检查报告和影像胶片,仔细问诊后开出了药方。
“昨晚我还记着要带上次的CT,结果临出门还是忘了,幸好医生在电脑上看得到。”张方珍说。
据了解,在“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重庆依托市医学影像云中心实现全市医学影像数据云端汇集、线上质控、结果互认、资料共享。长寿正是市医学影像云服务先行先试示范区。
“由于医学影像数据量大,一名患者可能就有几百兆,所以我们对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卫生专网、PACS、HIS系统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改造升级。”长寿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该区实现了全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数据上云、医学影像数据监测、跨机构查询调阅医学影像检查报告和胶片、重复检查自动提醒和手机端自主查询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等功能应用。
▲长寿区人民医院,医生准备对患者进行检查。
记者在长寿区人民医院放射科看到,医生冉芬正在出具一份CT报告,报告生成后,系统会自动上传至市医学影像云中心,接入该中心的其他医院都能看到该报告和胶片。
“截至目前已累计上传检查报告16.41万份,影像数据2346万条。”长寿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余建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的有1200余例,累计为患者节省检查费用25余万元。
据介绍,目前我市对“智慧医院”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新版“智慧医院”指标体系包括能力建设、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医疗、创新成效5个部分,强化信息支撑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工作,鼓励医院逐步由以系统为核心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让医疗数据在聚合分析后,驱动临床医学、精准医学的实践应用,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叶自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