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29-86277796

大型医疗设备进院规则新改,“国采”时代即将到来?

   日期:2024-03-01     浏览:1423     评论:0    
核心提示:智慧医疗网是一家深耕于全球智慧医疗产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专注于智慧医院、医疗信息化、智慧康复、智慧妇幼、智慧中医、智慧养老、智慧检验、医疗机器人、医疗人工智能等全智慧医疗产业。

近日,国家卫健委针对新版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目录进行集中调整,力度之大超出预期。


对目录内的产品部分降低配置门槛


4月13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准入标准意见的函》,在以往医疗机构被拒的关键点——功能定位、技术条件、配套设施设备等方面适当降低了要求。


微信图片_20230426084041.png


将一部分产品调出目录


3月21日,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将CT、MR“踢出”乙类目录——只要价格不高于3000万元,今后购置CT、MR均无需再办理配置许可。


微信图片_20230426084044.png


整体来看,放低大型设备配置门槛的信号频频传出,条件松绑之下,说明官方态度正由“保守”变为“鼓励”,设备配置有望回归单纯的“市场行为”。


医疗影像设备是整个医疗器械板块的“霸主”,国内市场体量近千亿,配置规则每一个小小的调整,几个字的删改,就可能成为链式反应的临界点,引发上百亿元的赛道动荡。


但变化也绝非一夜发生,任何政策影响都是细水长流——打开的“思想枷锁”是否会立即转化成行动?疫情、医疗新基建配置潮过后,市场还会有多大的刺激性增长?此前2000亿贴息贷款落地情况如何?据医趋势多方了解,市场情绪喜忧参半,变化还需理性看待。


No.1

消除供需不匹配,“松绑”购置需求


大型设备配置情况,是医院综合实力最直观的体现。在各级医院官网上,往往作为“亮点”突出展示,是医院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之一。


为合理管理大型医用设备,早在2005年,国家就出手管制,分为甲、乙两类,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负责配置管理。至今经历了三次调整:


  • 2005年版,包括12个甲类设备,5个乙类设备。


  • 2018年版,甲类由12个减至5个,乙类由5个调整为7个,64排及以下CT、1.5T及以下MR、DSA、SPECT不再需要配置证。


  • 2023年版,甲类由4个减为2个,乙类由6个减为4个,PET/MR等调整为乙类;所有CT、MR不再需要配置证,部分放疗设备也进行了“降级”管理。


回顾三次配置证调整,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非常清晰。正如以上两轮扩容一样,本次调整,无论是对于基层,还是三级医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




高层级医院偏好高端CT、MR,

纠正设备配置“畸形”溢出效应


从应用场景看,除影像科以外,高层级医院在不同科室都会有影像设备的需求,比如针对CT产品,可以用在门急诊、普通临床、高端科研等不同场景。


“高层级医院设备总数较多,一般高中低档都要配置。”一个例子是,据官网信息,被称为“宇宙第一大医院”的郑大一配有21台核磁共振、22台CT、24台DSA等超60台大型医疗设备。


对于有一定设备基础的高层级医院而言,配置证放开,一方面,可以激发辅助科室的需求,如复合手术室建设;另一方面,释放临床需求,影像检查可以更加专业、深入。


而在设备选择方面,高层级医院更加倾向于中高端产品,比如64排以上CT或3.0T磁共振:


从效益角度考虑,高端影像设备收费绝大多数高于较低端设备,经济效益好、回收周期短;


从临床角度考虑,高端设备扫描成功率高,能减少重复扫描及随访扫描,契合DRG/DIP医保支付的要求。


此外,配置证放开也将改变过去高端设备“畸形”的溢出效应。


据医招采数据,2020-2022年,三级医院亚64排(60-63排)CT市场占比逐年提升(从9.6%升至19.59%),而这一类的特殊型号,正是为了规避证照而存在的“中国特色”,配置证放开之后,或将逐渐淡于市场。




国产、外企“内卷”升级,

全流程患者管理或成全行业课题?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每百万人CT保有量约为18.2台,仅为美国的1/3;MR、PET/CT等高端设备百万人均保有量更是不足1/3,毋庸置疑,基层市场是主要“缺口”所在。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部主任杨建龙对医趋势表示,在强基层、“千县工程”等政策之下,县医院为完善自身服务能力,会产生较大的设备需求。


近年来,基层市场成为企业争相瞄准的“第二增长曲线”,一线影像设备厂家相继动作。比如飞利浦启动“智创科技、赋能基层”计划;GE医疗成立县域市场团队;西门子医疗大力推动县域影像科教育发展...

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业绩增长上,据2022年财报:


西门子医疗中国营收25.77亿欧元(约193亿人民币),同比+9.5%,占比12%,是西门子医疗全球第二大市场。


飞利浦集团总营收178.27亿欧元,同比+4%,大中华区占比13%,营收约23亿欧元(约173亿人民币)。


GE医疗2022年中报披露,中国地区营收12亿美元(约81亿人民币)。据招股书内容,未来3年,中国区销售额年均增长率预计高达6-8%。


而作为“东道主”的本土企业,无论是在基层市场增量,还是在高端技术方面均在不断向前探索。比如:


去年迈瑞医疗推出多个以超声产品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荐方案,其2022三季报显示,营收232.96亿元,同比+20.13%,财报指出医疗新基建的推进持续对国内市场的增长产生了重要的积极贡献。


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企业正在向硬核技术“进攻”,近年在高端CT、MR方面突飞猛进,据联影医疗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度营业总收入为92.4亿元,同比+27.36%。


如今配置许可放开,一方面将释放过去被“卡住”的中高端影像设备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肉眼可见的竞争企业的增多,也会加速市场的“内卷”。


影像诊断,被视为患者流入“蓄水池”的第一个关口,如果无法服务好患者,即便购置进设备也会产生闲置,因此,以疾病为核心的患者全流程服务,或是整个影像行业需要考虑的避免内卷的出路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426084047.pn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049.pn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052.png


No.2

市场狂欢下,隐匿的两朵“乌云”


看似一片向好的市场预期,实则隐藏着两朵“乌云”。




2000亿贴息贷款落地,

县级医院支持力度有限


要配备更多更好的医疗设备,有两个硬性条件,一是需要配置证,二是需要资金。


对于此次配置证的放开,部分行业人士持悲观态度,“对于市场的刺激,只不过透支了一些采购需求而已,上半年多下半年就少,完全没有需求的,也不会因为放开而购置。”此外,对于仍在发展中的医院来说,设备购置也不是最迫切的投入,医院还有其他的层面考虑,比如基建、人员投入等。


去年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医疗机构的实际贷款利息小于0.7%,被视为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优惠贴息“福利”。


事后来看,选择这个时间点出台贴息贷款,据业内人士推测,一是为了刺激消费,二是部分弥补医院疫情当中的损失。


截至目前,官方尚未披露贷款的实施情况。据医趋势了解,贷款申请已于去年底结束,设备购置也基本完成。但并不是100%通过申请,根据流程政府先审核,之后是银行审核,卡掉了许多资产负债表不佳的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


“毕竟是贷款,需要综合考虑医院的融资约束、负债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一直都难投入到位。而疫情三年,财政更加困难,即使有心也无力。”


有行业人士判断,相比于贴息贷款,财资状况不佳的县级基层医院,会更倾向于用地方债、国债,还款期限一般为10年。




降价风潮下,

医疗设备“国采”时代即将到来?


带量采购一直是悬在设备厂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配置目录放开,带来的另一个效应是会加大集采带来的降价风险。


安徽是全国医疗设备集采的“急先锋”,早在2016年便已具备一定规模的集中采购。


据安徽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安徽设备采购总金额达4.44亿元,与医院预算采购价相比,节约近1.8亿元,节资率28.8%。设备中标价格不断走低,如:


1.5T磁共振中:苏州朗润中标单价297万元,全国首次跌破300万元;


3.0T磁共振中:GE医疗从2018年度的896万下降至587万元,全国首次跌破600万元。


结合上述配置证放开政策,多数人认为是一套政策“组合拳”。“国家在推广三明模式,各个层面都在降本增效,因此设备购置也要节约预算,不能像以前一样大手大脚。”


如果参考药品、耗材的改革路线,对于未来可能进行的医疗设备全国集采,企业人士普遍认为势不可挡,并且承认已经做好心理预期。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型设备仍由卫健委负责,而集采是卫健委不具备的“基因”,在部门职责不进行大幅调整的情况下,全国推行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No.3

结语


医改永远不会有尽头,市场变化也不会有终点。杨建龙对医趋势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价格的下调、医院使用的成熟,大型设备购置许可目录以后还会更新。“这是一个逐步从甲类、到乙类再到放开的过程。”


而针对大型设备的监管重点也会从准入到使用,从事前到事中、事后,比如设备使用情况、操作人员资质和能力等。


附件一: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

微信图片_20230426084055.pn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057.png


附件二:《关于公开征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准入标准意见的函》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00.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02.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04.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08.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10.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13.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16.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20.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24.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27.jpg微信图片_20230426084130.jpg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