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29-86277796

深度 | 2023上半年国内热点创新医疗器械赛道解析

   日期:2024-01-05     浏览:1170     评论:0    
核心提示:智慧医疗网是一家深耕于全球智慧医疗产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专注于智慧医院、医疗信息化、智慧康复、智慧妇幼、智慧中医、智慧养老、智慧检验、医疗机器人、医疗人工智能等全智慧医疗产业。

2023年已过半,根据牛氪资本研究院数据统计,国内创新医疗器械赛道上半年私募融资交易164起;新增IPO企业4家(北交所1家),此外有18家已预先披露,4家顺利过会待注册,2家处于注册阶段,主要涉及5家心血管介入公司,影像、医疗机器人和医美各2家等;兼并重组方面,上半年交易共发生67起(国外53起,国内14起)。

作为2022年底交易的延续,2023年上半年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资本对于器械未来的“态度”,毫无疑问,在历经了过去3年资本“疯狂”热浪后,随着二级市场的回归,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也进入新一轮的理性调整,无论从交易数、交易额、单笔交易均值、融资节奏,甚至细分交易赛道,都开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回顾2023年上半年交易情况,于微处见著,思未来。


01

私募融资


◼︎趋势一:交易遇冷,量和均值受双重冲击

自2021Q3始,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私募融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呈下降趋势。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H1国内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私募融资164起(vs2022年H1,177起),下降7.34%。从有明确交易金额的数据来看,2023Q2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再创新低,且单笔平均交易规模持续下跌至0.73亿元,创近三年新低。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png

细分赛道方面,医疗机器人、影像、眼科、心血管介入依然是创新医疗器械投资的主流细分领域,医美、材料、口腔等次之,但仍是市场关注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心血管介入交易量尽管依然是创新医疗器械的重要交易细分,但交易活跃度下滑严重,2023年H1交易活跃度仅为2022年度1/3左右。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_1.png

◼︎趋势二:继续投早且投小,长三角是主要战场

从交易轮次看,资本延续投早投小的风格,交易依然活跃在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具体地,2023年H1 A轮及以前完成融资的交易数达83起(vs2022年H1,96起),占总交易数量的78%(vs2022年H1,70%),B轮融资交易量降至15起(vs2022年H1,26起),占总交易数量的14%(vs2022年H1,19%),这意味着投资B轮(含)及以前轮次的总占比合计为92%,较2022年H1的89%进一步提升,投早风格进一步得到验证。此外,江苏、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等五地合计完成了132起,占全国器械领域的80.48%。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_2.png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_3.png

◼︎趋势三:重磅交易明显下降,融资节奏放缓

磅交易数量及金额均明显下降。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H1仅手术机器人研发商康诺思腾和人工心脏龙头永仁心分别完成了8亿元、近亿美元的融资。对比之下,2022年超5亿元的融资有7起,而2021年则有25起;十亿元以上级别的重磅交易2022年有2起,2021年有9起,而2023年H1再无该级别交易。

融资节奏方面,2023年H1融资节奏明显放缓,过去12个月以内融资2轮及以上的企业数量下降明显。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2家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在过去12个月内完成2轮融资,主要涉及心血管介入、眼科、影像、机器人、脑科学,分别为6家、4家、3家、2家、2家。此外,国产超声内镜研发商英美达和造出全球最小“人工心脏”的核心医疗在12个月内完成了3轮融资。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_4.png


医疗机器人

图片
产品获批上市加速,IPO上市浪潮或至

2023年上半年,医疗机器人领域私募融资交易活跃,共发生22起,其中软组织和硬组织分别发生11起、3起。软组织方面,康诺思腾(Cornerstone Robotics)在6月30日宣布完成新一轮8亿元融资,这家成立不足4年的公司,至此累计融资超13亿元,根据资料,目前,康诺思腾第一代腔镜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人体临床阶段,并将在全球范围申请医疗器械认证,后续将陆续获批上市。

从交易金额来看,2023年H1 TOP10重磅交易明显下降,除康诺思腾和术锐医疗完成数亿元级以上,其他均在亿元级及以下;从细分领域看,尽管西门子在5月宣布将停止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心脏病领域的业务,但不影响国内泛血管介入医疗机器人相关产品获批上市及融资。

IPO方面,除思哲睿在6月初科创板过会,精锋医疗于2023年1月向港交所二次发出冲击,键嘉机器人于4月向科创板递交申请,而术锐医疗在4月完成数亿元融资的同时也进入A股IPO辅导阶段。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_5.png

◼︎硬组织手术机器人:骨科类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提速,神外领域机器人产业层面再迎突破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H1硬组织(骨科、口腔和神外)手术机器人完成3起融资(vs2022年,10起),且均在骨科领域。IPO方面,仅成立5年的键嘉机器人提交IPO上市申请,作为硬组织手术机器人平台型企业,键嘉机器人成立3年完成4轮累计超5亿元融资,其产品覆盖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种植牙手术机器人4条产品线。

骨科:获批上市产品加速,商业化进程快速推动

2023年上半年,骨科手术研发商嘉奥科技和“人机结合”AR脊柱手术导航公司霖晏医疗分别完成数千万元A+轮及1000万元A+轮融资,此外,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688277.SH)定增融资3.7亿元。

产业层面,键嘉机器人、和华瑞博、微创畅行、骨圣元等企业产品分别在2023年H1获批上市。截至最新,关节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的厂商包括微创畅行、和华瑞博、键嘉机器人、骨圣元化、壹点灵动(爱康医疗旗下)等,此外柳叶刀推出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进入创新通道;脊椎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的厂商包括天智航、鑫君特、铸正、佗道、普爱医疗、美亚光电等,而罗森博特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进入创新通道。

与国内尚且开始进入商业化进程不同,作为手术机器人最早进入的领域之一,海外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产业整合阶段。2023年2月,全球十大骨科NuVasive 和Globus Medical宣布合并,即骨科机器人公司Globus Medical(2022年营收10.23亿美元)(纽交所代码:GMED)以31亿美元(约210亿人民币)并购骨科耗材公司NuVasive(2022年营收12.02亿美元)(纳斯达克代码:NUVA)。

神经外科领域手术机器人再迎突破,国内产品再获FDA批准上市

2023年H1,尽管神经外科领域手术机器人在资本层面几无表现,但在产业层面却迎来持续突破。

2023年6月,由华科精准自主研发生产的全球首款3D结构光手术机器人(ThesinobotxD)获美国FDA认证批准上市,该系统是世界上第一款由中国企业研发且获FDA批准的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

随着相关产品获批上市数的持续增长,2023年H1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落地持续爆发。就神外领域而言,从医院中标数据来看,目前神经外科预算每台在500万左右,华科精准在上半年成功中标8台设备,柏惠维康(含睿米)则成功中标5台(其中睿米3台)设备。在更多厂商产品商业化落地推动作用下,神经外科领域手术机器人应用市场将逐渐打开。

◼︎软组织手术机器人:交易依然活跃,上市浪潮或将至

2023年H1,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私募融资交易数量11起,其中(泛)血管介入融资涉及4起,腔镜手术机器人涉及3起。

IPO方面,继微创机器人(02252 .HK)上市后,成立于2013年的思哲睿医疗也于6月完成IPO过会,根据资料,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数亿元融资,最新一轮估值超83亿元,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是行业内首个在泌尿外科领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绿色通道)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已于2022年6月获得NMPA批准;同时也是首个在单家医院开展手术达到100台(临床试验手术)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且于2023年2月实现首台商业化装机,次月完成首台国内社会办医院装机,此次IPO拟募资20.29亿元。此外,2023年1月,国内首家完成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公司精锋医疗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2023年3月,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术锐医疗启动上市辅导,开启A股IPO进程。显然,软组织手术机器人上市浪潮或将至。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_6.png

腔镜手术机器人:达芬奇继续领跑,国产机器人持续放量

私募融资方面,2023年H1,康诺思腾和术锐医疗分别完成8亿元、数亿元的融资,为上半年单笔融资规模最大的两笔交易。

产业方面,2023年上半年直观复星申报的“胸腹腔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成功获得NMPA批准上市,适用范围同时包含腹腔外科和胸腔外科适应症。根据资料,直观复星是复星医药与全球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美国直观医疗于2017年组建的合资公司,负责达芬奇在中国的销售,其官网显示目前中国市场达芬奇装机量已超330台,年手术量突破10万例。此外,术锐机器人生产的“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获批,这是中国首款、全球第二款在售单孔手术机器人(第一款是Intuitive直觉外科的达芬奇SP;该产品没有进入中国)、全球首款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术锐与SP技术路线不同)。

从2023年H1招投标来看,医院腔镜手术机器人预算普遍在1000-3000万元,其中达芬奇中标14台,继续在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据统治地位,此外图迈中标2台、精锋和康多各自中标1台,已打破曾经国内仅能依靠进口达芬奇机器人的僵局。未来,随着国产政策扶持,腔镜手术机器人有望迎来快速放量。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8_7.png

泛血管介入机器人:国内产品开始获批上市

2023年H1,包括爱博医疗和万思医疗等在内的4家企业获得亿元及以下融资。

产业层面,2023年5月,西门子宣布旗下Corindus将停止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心脏病领域的业务,将其重点放在神经介入手术。该消息一度将国内一众血管介入机器人推上风口浪尖。事实上,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应用包括心脏冠脉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三个领域。虽然西门子医疗在欧美地区放弃了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心脏业务,但并未宣布放弃外周领域和神经领域的血管介入机器人应用。目前,国内做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企业有爱博医疗、奥朋医疗、柳叶刀、梅奥心磁、润迈德、微创机器人、唯迈医疗等。

产品进展方面,今年3月,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万思医疗的控股子公司)的“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获批NMPA(国械注准20233010311),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同时也是全球首款获批的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6月,CorindusInc.生产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CorPath® GRX)及“一次性使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附件”创新产品获得NMPA注册申请。这款CorPath® GRX是继万思医疗的“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以来,国内二款批准上市的血管介入机器人。此外,唯迈医疗也是国内进入创新通道但尚未获批注册证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厂商。

其他:经皮穿刺和经自然腔道相关产品迎来突破

2023年5月,微创机器人与新加坡BiobotSurgical Pte. Ltd.联合在华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介航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介航®机器人”),所属产品Mona Lisa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定位系统(以下简称“Mona Lisa”)获得NMPA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款在泌尿外科领域获证的前列腺穿刺机器人,该产品改变了传统人工穿刺模式,通过智能导航定位系统,进一步推动临床精准穿刺,标志着国内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革新与进步,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为前列腺活检穿刺患者提供更多医疗选择、创造更优条件。

6月,真健康生产的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得NMPA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该产品将导航配准、机械臂定位、呼吸追踪集成为胸腹部穿刺导航定位系统,为国内首创。与常规CT引导方式相比,该产品可以提高成人肺及腹部实体器官穿刺手术的一次到位率,减少进针次数和CT扫描次数,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医疗机器人二级市场表现:底部徘徊前行

二级市场方面,自天智航(688277.SH)和微创机器人-B(02252.HK)上市以来,市场不断回调,从最新市值来看,两家公司依然在底部徘徊,随着医疗机器人赛道商业化进程加速,以及医疗机器人IPO浪潮或将至,基本面的改善将是医疗机器人市值分化的根本。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png

影像

图片
资本持续加持上游,AI诊断依然活跃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H1数据显示,私募融资数量19起,其中影像上游共发生8起。披露金额的交易中,仅国内领先的X光高压发生器制造商博思得完成数亿元融资,重磅交易较前两年明显下降。从融资效率看,12个月内有4家完成2轮及以上融资,分别为英美达(3起)、博思得、柏视医疗和启慧生物。

IPO方面,目前科创板仅联影医疗、奕瑞科技、康众医疗和祥生科技等4家医学影像相关公司上市,冠泽医疗2022年底港股上市,中国超声“鼻祖”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公司(简称“汕头超声”)于今年3月创业板过会,此外赛诺威盛(科创板)、朗视仪器(科创板)和东软医疗(港股)正处于受理阶段,美中嘉和于2023年1月再次向港交所递表。

◼︎上游:关键元器件继续受资本加持

2023年H1,探测器、球管等细分领域继续受到资本的追捧。除博思得外,智束科技、国科仪器、迪泰克、核芯光电、电科睿视、丽恒光微等厂商先后获得数千万元不等的融资。其中,东软医疗投资入股电科睿视,医用CT球管国产化再进一程。

◼︎中游:超声、核磁和AI影像齐活跃,但交易金额均不过亿元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H1影像各细分赛道均有项目完成融资,其中超声、核磁等完成了4起,AI诊断4起。

值得一提的是,由峰瑞资本(FreeS Fund)领投的清湃科技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这家由清华大学孵化的公司,其光声成像技术平台兼具了光学和超声成像两项技术的优势,不仅具有高对比度和光谱的多功能成像的优点,还具有高穿透性、无创性,以及多尺度、多模态的成像优势。

影像AI方面,影诺医疗、中慧医学、德尚韵兴和医智影均得到了资本的支持。只是,曾作为医疗“影像AI第一股”的鹰瞳科技-B(2251.HK)于2021年11月登陆港股后,市值一度超过70亿港元,至今仅剩约11亿港元,医疗AI的商业化曙光仍需历经长坡厚雪。

◼︎影像二级市场表现:依然是相对高估值定价赛道,PE几乎都在40X以上

从科创板上市的4家医学影像类相关公司表现来看,尽管在历经了资本的热捧后开始回归常态,但联影医疗依然有千亿级以上市值。从目前的定价来看,不考虑康众医疗,联影医疗67倍PE,超声设备企业祥生医疗42倍PE;“X线探测器第一股”奕瑞科技42倍PE。高估值定价背后,是高增长,特别是联影医疗和奕瑞科技,在过去3年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也支撑了公司的高市值。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1.png


眼科

图片
眼科需求持续放量,中高端设备受追捧

由于具备高增长性、高技术性两大属性,眼科赛道成为近年来当之无愧的“明星赛道”。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H1,眼科赛道完成私募融资18起(vs2022年,25起),其中眼视光有6起,眼外科7起,眼科诊断3起。

◼︎眼视光方面,中高端设备收追捧

2023年H1,包括美目美佳、仙微视觉、阿基米德光学、中景纬视、觉华医疗、菲特兰医疗等6家眼视光企业完成融资,多家中高端设备厂商实现了天使轮融资,覆盖镜片、全飞秒激光设备等细分领域。其中,致力于打造中国眼视光高端消费医疗领域“旗舰”公司的菲特兰医疗获得博远资本的4次加注;立足于眼科消费类医疗级专业领域的中景纬视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打造更加符合国人的高端专业光学镜片品牌研发商阿基米德光学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仙微视觉完成由深圳鼎心资本领投的近五千万天使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镜片市场目前只有少数的高端视光/配镜门店可以提供专业定制验配服务,行业集中度由包括卡尔蔡司、依视路、万新(依视路集团收购)、豪雅等四家企业垄断,占国内总市场份额85%,阿基米德光学旨在打破国外垄断,满足市场需求。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设备市场方面,目前蔡司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其旗下产品visualmax是全球唯一一款能够实施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的设备,仙微视觉目前正在商业化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技术转化的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装置。

产业进展方面,强生全视于2023年4月新推出并获得FDA批准的Elita飞秒激光器属于人工晶体领域产品,主要用于LASIK角膜瓣制作。 

◼︎眼外科:中高端人工晶体和青光眼相关标的受关注

人工晶体方面,国产高端人工晶体待突围。自2019年至今,安徽、江苏、上海等多省份,及“3+N”省联盟等都开展了人工晶状体的带量采购,为新获批上市的国产品牌创造了规模化入院的可能性。目前,人工晶体头部厂商主要有爱尔康、强生、博士伦和蔡司等,国内企业的获批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根据2023年上海新一轮集采中公布的人工晶体约定采购量情况显示,排名前八的产品均为进口,有约定采购量的国内企业屈指可数。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人工晶体有效注册数为125件,其中,国产产品21件,占比16.8%;进口产品104件,占比83.2%。

2023年4月,全新一代人工晶状体材料研发商眼得乐医疗完成亿元B轮融资,加快产品商业化布局。根据资料,眼得乐医疗利用“交联聚烯烃”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发的全球最新一代新材料人工晶状体,已于2021年11月启动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眼科行业近30年来首个进入临床的新材料人工晶状体。

青光眼术方面,2023年上半年,朗目医疗宣布完成由启明创投领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公司结合原创的青光眼治疗创新术式,自主研发了中国原创青光眼治疗创新支架产品AqueFish™;聚焦眼科微创式治疗和监测创新器械研发商明澈生物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目前公司已搭建MIGS、传感器、微针给药系统及近场控制等技术平台。

◼︎眼科诊断方面,国产OCT快速崛起

2023年3月,视微影像完成超3亿元C轮融资,全面布局包括OCT、超广角眼底相机、全飞秒屈光手术系统等眼科器械产品,加速打造世界级高端眼科器械平台型公司。根据公开资料,视微影像自2019年推出首款自研OCT产品以来,2022年销售业绩实现超3倍增长,全年终端销售额近2亿元,为国产眼科OCT销售额第一,并已成功开拓高端眼科设备核心市场。

毫无疑问,在过去3年资本的力挽狂澜下,考虑眼科领域的刚性消费需求,国产眼科的各细分领域快速发展并不断取得突破,在资本整体收紧情况下,眼科依然是资本重点下注的细分之一。


医美

图片
“+合成生物学”概念风靡至极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H1医美赛道完成私募融资8起。其中,普立蒙完成近两亿元B轮融资,加速可降解高分子医疗器械产业链布局,为今年上半年单笔最大规模的交易;化妆品CRO企业麻尚会斩获千万元融资;玮沐医疗也推出了自己的“童颜针”微球产品,并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IPO方面,敷尔佳于2023年6月获创业板注册批准,奇致激光(832861.OC)于6月进入上市辅导期。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合成生物学概念企业受关注以来,合成生物学快速发展助力医美行业变革被给予厚望,“医美+合成生物学”概念更为盛行。考虑“医疗”+“消费”双重属性下的高毛利特征,医美赛道成为合成生物学“选品”的重点布局领域,上游原料成为了几乎合成生物学企业医美的一致选择,重组胶原蛋白、角鲨烷、麦角硫因是典型代表产品。

二级市场方面,历经了2012年资本对医疗的疯狂追逐后,医美类上市公司市值大幅回调,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明星医美概念股奥园美谷则在2023年5月由于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等*ST化。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2.png

◼︎医美类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认可的高估值定价赛道,PE间于44X~70X

从几家医美类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爱美客和华熙生物上市后一度市值在1500亿元以上,尽管自2021年中开始市值回调,但时至2023年6月30日,爱美客依然有近千亿元市值,爱美客和昊海生科被市场给予了70X左右的PE定价,而港股的巨子生物也被市场给予了44X的最新定价。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3.png

口腔

图片
数字化趋势不改,相关标的受关注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上半年口腔赛道完成私募融资8起,其中种植赛道发生3起,牙科数字化赛道发生3起,正畸发生2起。国产牙科器械平台商赛乐医疗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这是2021年以来的第三轮融资。根据资料,该公司于2021年7月完成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这轮融资得到弘晖资本、毅达资本、红杉中国、承树投资等知名机构共同投资,2021年10月,该公司完成了超亿元的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此外,提供一站式齿科3D打印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铖联科技完成2.36亿元融资,由三正健康领投。毫无疑问,集采之下,数字化口腔是趋势,登特菲在2023年H1连续完成A轮、A+轮。

IPO方面,老牌口腔护理用品厂商登康口腔(001328.SZ)于4月登陆深交所,隐形正畸厂商正雅齿科开启IPO辅导,正式启动IPO流程,而来自浙江温州的民营口腔连锁美皓医疗自2022年11月第七次递表港股后尚未有相关进展。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4.png

心血管介入

图片
或将再迎上市热潮,但基本面改善是市值反转的“根本”

尽管2023年上半年心血管介入交易数量在整个创新医疗器械中仍为重点细分赛道,共完成私募融资16起,但交易量和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均下降,仅为2022年全年1/3。其中,TOP3均发生在心衰领域,永仁心完成近亿美元的A轮融资,无双医疗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核心医疗完成2亿元C+轮融资。

IPO方面,心血管介入或将再迎上市热潮。捍宇医疗在2021年9月通过港股上市聆讯后,基于市场流动性、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放弃港股上市计划,于今年3月向科创板递交IPO材料。此外,国产电生理龙头锦江电子也于今年6月向科创板递交IPO材料,拟募资约27亿元;国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器械龙头企业汇禾医疗于2023年4月进入IPO辅导备案。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5.png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国内心血管已上市十余家相关公司,但多数公司上市至今依然尚未实现盈亏平衡。其中健世科技和百心安至今尚未有收入。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6.png

◼︎瓣膜领域,基本面改善是市值“反转”的根本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已上市的健世科技、启明医疗、心通医疗和沛嘉医疗均处于连连亏损阶段,上市后市值也接连走低,曾催生的“千亿空间,百亿估值”投资逻辑眼下正在接受现实的残酷考验;从市场表现来看,前述4家港股已上市瓣膜领域企业自上市以来均已跌落谷底,截至2023年6月30日,心通医疗、启明医疗、沛嘉医疗等对比最高点市值缩水超80%。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7.png

◼︎电生理类企业或将进入盈利阶段,国产电生理企业开始崛起

微电生理自2022年8月作为第一家通过“标准五”上市的未盈利医疗器械企业,在2022年度财报中披露扭亏为盈,全年营业收入2.60亿元,净利润297万元。2023年6月,锦江电子也以针对未盈利医药公司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向科创板递交IPO材料,拟募集资金26.91亿元,上市前AB轮融资累计超7亿元,数据显示,公司2020年-2022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133.9万元、6061.59万元、5915.9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04.39万元、-360.10万元和-346.69万元。随着国产电生理厂商的商业化推进,以微创电生理、惠泰医疗、心诺普、锦江电子为代表的国产电生理企业开始崛起。

◼︎心衰市场领域,相关公司IPO或将加速

作为又一个待国产企业突围的细分赛道,永仁心、无双医疗和核心医疗在2023年上半年的大笔融资推进,也意味着后续IPO进展的加速。2023年3月,永仁心完成了A轮近亿美元融资,这家由Vivo Capital(维梧资本)控股的公司是国内唯一同时获批短期治疗、长期治疗双适应症的人工心脏。次月,核心医疗再获近2亿元C+轮融资,由正心谷资本领投、景林投资跟投。

在人工心脏赛道,国内市场自2017年以来已有三款人工心脏先后获批上市:永仁心、同心医疗和航天泰心,其中只有永仁心医疗的人工心脏---EVAHEART可用于长期辅助。2023年6月,核心医疗Corheart® 6 获NMPA批准上市,标志着全球人工心脏的市场格局将被改写,人工心脏小型化时代正式开启,根据资料,核心医疗的Corheart6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作为国内罕见的一款可应用于儿童心衰治疗的人工心脏产品,将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随着资本的重磅加注,心衰市场商业化落地势必加快节奏,而资本助力下相关公司IPO进程或将加速。


02

IPO

冷冷清清


历经前两年的上市热浪后,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类新增上市企业在2023年大幅收窄。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上半年IPO新增上市(含北交所)公司4家(vs2022年全年,21家),较2022年下降超60%,募资总额约为44.8亿元(vs2022年全年,267.11亿元),仅为2022年全年的17%。截止2023年6月底,尚有21家企业正排队等待上市,其中4家已过会(润本生物、思哲睿、汕头超声、康盛科技),2家已提交注册(敷尔佳、国科恒泰)。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09_8.png

2023年上半年IPO企业中,西山科技和安杰思募资金额相当,均为16亿元左右;定价方面,西山科技收获了109.28x倍的发行PE,而登康口腔获得了首日最大涨幅,为173.89%;不过,4家上市企业最新市值都未超过70亿元。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10.png

结合最新市值来看,目前国内超千亿市值的创新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仅两家,迈瑞医疗和联影医疗,其次是爱美客,市值近千亿元。除此之外,国内尚无一家市值超500亿元。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10_1.png

从定价角度,目前医美、影像等增长率高的细分赛道,市场给予的较高的定价PE。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10_2.png


03

兼并重组

海外重磅不断,国内资本频频出手


◼︎海外方面,围绕内窥镜、糖尿病等领域的重磅案例不断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H1全球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兼并重组发生55起(vs22年全年141起),交易集中在骨科(8起)、心血管介入(7起)、糖尿病(5起)、内窥镜(5起)、影像(4起)。其中,Globus Medical斥资31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三的脊柱企业NuVasive以及贝恩资本斥资4276亿日元收购Olympus全资子公司Evident构成上半年医疗器械领域规模最大的两笔收购事件。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10_3.png

◼︎国内产业资本围绕热门领域频频出手

2023年上半年,国内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兼并重组发生11起,并购交易多聚焦于眼科、心血管等传统热门赛道,超亿元融资共计5笔。其中,倍加洁(603059.SH)斥资4.71亿元收购口腔护理品牌薇美姿构成了上半年度规模最大的国内兼并收购事件;复锐医疗科技收购中国领先能量源设备分销商PhotonMed深化中国布局,加速全球化进程;昊海生科在持有新产业60%股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持股比例。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10_4.png
微信图片_20230803173510_5.png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