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养老行业指明了智慧发展新方向。利用智能软、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建立智慧养老产业链,有望有效缓解养老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促进传统养老模式向智慧养老转型。
“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下)”将继续从当前智能养老行业所处的技术环境(如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论述,并探究智慧养老发展的前景和挑战。
2
智能养老行业发展环境
(三)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信息技术助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目前,我国智慧养老平台通过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创建了“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在实现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智能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与智慧养老服务的不断融合发展,预计未来智慧养老平台将为老人提供更优质养老服务,全方位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助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更是日新月异。
(1)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助力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成为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世界物联网大会执委会主席何绪明在2023世界物联网500强峰会上表示随着中国在物联网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已进入政府和企业的核心,数字新经济GDP有望实现30%的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调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由2017年11860亿元增至2021年292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3%,预计2023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39310亿元(见图8)。尤其是,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理论研究基础阶段迈入实践生活的应用。海尔集团目前已将其所有生产的家电产品安装传感器,成都无线龙环境监测系统采用了无限网络传感技术。物联网的产业革命将极大方便智慧养老服务发展。
(2)大数据
大数据产业高速增长,显著推进我国信息智能化程度。中国大数据产业联盟发布的《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地图暨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2018年以来,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VR、5G、区块链、边缘智能等新技术的交汇融合,持续加速技术创新。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在线平台,企业的生产运营转向数字化管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发展,以及中小企业愈发聚焦于细分领域极大的刺激了全球大数据市场。2021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849亿元,同比增长19.1%,预计2023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1120亿元(见图9)。
(3)云服务
作为云服务发展的主力军,移动云持续发挥身为国企的责任和担当,在开放云市场中,移动云通过智慧养老一体化平台和运营服务体系,聚合行业内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面向机构提供运营管理、监控管理、餐饮管理、信息管理等系统和服务聚合接入,打通机构养老服务链,通过机构辐射周边社区,推动养老产业全面发展,逐步丰富养老服务体系。
(4)人工智能
设备方面,自从芯片成为世界各国争相争夺的焦点后,中国的芯片公司迅速发展,其中以华为为代表的公司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华为发布了可穿戴设备芯片麒麟A1,华米科技自主研发的“黄山1号”已量产应用到多款可穿戴设备中;歌尔加码新一代智能硬件解决方案与技术,推出了包括血压传感器、差压传感器、高精度的MEMS传感器系列新品。合肥华科电子、北京昆仑远洋、神念科技等生产的脉搏、血压、脑电和心电等传感器已应用在大量终端设备上。
3
智慧养老行业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智慧养老应用需求增强,前景广阔
中国智慧康养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及设备供应方为中游智慧康养产品和服务提供良好支撑,产品和服务灵活应用到下游的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场景中。三大养老领域因其养老模式不一致,发展应用侧重点各有不同。一是居家养老领域,随着各地开展智慧城市及未来社区建设,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健康社区、拓展老年人养老服务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成为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重点。二是社区养老领域,作为智慧养老的主流方式,以社区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连接起各服务机构的居家智慧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社区以行政管理事务为主、居民服务欠缺的现状,贴近了社区与政府、企业、家庭的关系,打造了社区居民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民心工程。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日前表示,未来将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多样化水平。三是机构养老领域,未来将优化机构养老,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推动医养康养结合,尽可能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失能照护刚需。
智慧养老行业四大发展趋势:人性化、适老化、结合线下、医养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整体养老产业,提供更个性化及针对性的服务,但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部分产品及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产品两级分化严重等问题发展仍存在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向服务产品人性化、健康管理结合线下、医养结合等方向发展,建立一体化管理的产品结构及服务体系。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见图10)。
(二)智能养老行业投资机会
人们养老意识的提高,对养老服务需求的进一步增强,为养老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智慧养老产业链逐渐丰富、繁荣。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现场支持等各种优惠政策,增加对相关技术企业、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支持。政府基金和产业基金共同发力,积极建设养老相关基金;另一方面,我国智能养老行业已进入成长期,众多企业正快速布局智能养老相关业务。通过服务外包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相关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各养老供应商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已布局智慧养老产业,利用原有主营业务的技术、渠道、资源和品牌优势,大力研发和推广智慧养老产品。甚至,部分上市企业与政府合作,推动智慧养老产品普及(见表3)。
同时,我国正在积极布局建设智能养老产业园区。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及国家卫健委联合公布了第一批智能养老的示范园《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持续推进试点示范建设,拓展试点示范类型,再培育50个以上的示范园。202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智能养老产业园正式揭牌运行,推动了养老产业模式创新。苏州工业园也宣布打造园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
(三)智慧养老行业投资风险与建议
(1)智慧养老产业链困境
尽管目前各养老机构不断调整其数字化运营水平,并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智慧养老模式创新,但仍然存在短板,制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从养老体系产业链出发,一是技术短板显著限制了上游智慧养老行业发展,使得我国在关键核心软硬件上远落后于很多国外企业。例如,处理器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控制器等发展仍存在固有短板,远不及国外软硬件水平;高端、前沿元器件和产品的研发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远远落后于松下、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国外企业;智慧健康养老领域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技术滞后,仍然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累积。同时,行业数据互联互通尚不完善。行业主管部门缺乏统筹机制,尽管各地大批量建设数据平台却并未进行开放共享,导致行业数据碎片化、孤岛化严重。同时,各部门间协调沟通有待加强,各部门尚未推动形成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计量、数据服务等标准。数据存在严重壁垒、数据管理、数据治理等难题。
二是中游智慧养老产品市场普及率不高,产品同质化、低端化严重。目前,市面上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仍大量集中于低端消费品、入门级电子产品等,在检测精度、产品续航、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产品的适老性有待提高。尽管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部分养老产品的性能,但是操作繁琐和数据复杂等问题使得产品性价比较低。加之,当前产业认知较为模糊,多数企业对智慧养老领域保持观望,实际投入运作的资本较少,试点示范地区、项目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复制。
三是下游养老市场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发展阻力较大。其中,居家养老群体数量大,但目前监测系统不完善,呈现非专业性、非体系性的状态;社区养老由于前期和运营成本较高,价格昂贵,资源无法有限联接;机构养老专业人才不足,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设施不完善。
(2)智慧养老行业可行性建议
1. 拓展智慧养老场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丰富养老服务种类,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服务效率。鼓励建设、使用和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完善机构配套设施,重点培育专业化、智慧化、连锁化、品牌化服务机构,以试点示范为抓手,推动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聚集发展。
在智慧养老上游产业,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新技术研发。发展适用于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微型化、高灵敏度生物传感技术;开发适用于养老照护的多模态行为监测技术、跌倒防护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攻关适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脑机接口、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在智慧养老中游产业,加强产业指导、技术监管、专利保护与经济激励,拓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重点发展具有趋势分析、智能预警、助听、助行、监护等功能的健康管理类、康复辅助器具类,以及养老监护类智能产品,并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具有较强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易学性的智能产品,创新“互联网+养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老年人能力评估等智慧养老服务。在智慧养老下游产业,利用智能养老技术服务下游智慧养老现实需求。居家养老方向,打造智慧家庭养老床位,依托烟雾传感器、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智能床垫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提供紧急呼叫、环境监测、行为感知等服务,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手机APP等,向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满足居家老年人享受专业照护服务的需求。机构养老方向,打造智慧养老院,集成应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养老院通过提供入住管理、餐饮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照护等运营智慧化服务,提升养老机构运营效率。社区养老方向,打造智慧助老餐厅。面向社区养老助餐场景,集成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线上订餐、刷脸支付、精准补贴、膳食管理、食品安全监管等服务。
2. 加强政策保障措施,强化产融结合。
完善部际协同工作机制,完善标准制定、试点示范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政策环境。在支持地方政府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工作成效的考核管理,出台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加强财税金融政策、融资需求,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智慧健康养老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并加快人才培养,开设智慧健康养老相关课程,提升为老服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水平,加大智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综合运用教育培训、数字化生活场所体验、家庭成员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老年人数字技能。
3. 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质升级,提升数据应用能力。
加强智慧健康养老软件系统平台建设,实现健康数据的有效归集与管理,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三网并一,构建智能家庭健康监测系统,进一步优化运营流程,提高供需对接精度和响应速度。强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能力,联动云管边端,丰富服务种类,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服务的流程化标准化。同时,完善数据要素平台建设的同时,需加强数据加密、数据脱敏、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数据安全技术应用,以保障居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4. 加强老年人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教育。
加强老年人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教育,是老年人跨越银色数字鸿沟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智慧养老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样才能使老年人掌握并熟练使用智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智慧养老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促进养老服务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开展个性化知识再教育,使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实现与现代科技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满足老年人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需求,使老年人活得更有价值和尊严,感到更加幸福。